前几天接到一位妈妈的后台留言,说自家三岁多的孩子最近不知道是跟谁学的,变得特别爱说狠话。
和小朋友玩的时候,一不开心就‘诅咒’人家:“你是个讨厌鬼”、“没人喜欢你”、“把你踢到太阳上去烧”……搞得原本一起关系挺好的几个小朋友都不愿意继续跟他玩了。
不仅跟同龄人相处的时候如此,每当家长批评孩子,或者什么事情大人做的没让他满意,孩子也会犟嘴‘呛’:“你是个坏人!我永远不爱你。”
看到一直乖巧听话的孩子变成了现在这个样子,孩子妈妈是又急又气又伤心。“孩子以前挺懂事的呀,怎么突然就学坏了呢?”
遇到这种情况,家长千万别着急给孩子贴上‘不礼貌’、‘不懂事’这样的标签。也不要过度焦虑是不是在家庭教育里出现了某种重大失误。其实,孩子的这种表现,是进入【诅咒敏感期】了。
一、什么是诅咒敏感期?
‘放狠话’还有敏感期?
没错,著名儿童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蒙台梭利教授经过研究发现,伴随着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。一般在三岁到四岁这个阶段,他会喜欢不分场合地使用一些脏话、诅咒之类带有强烈负面意味的词语。这种行为产生的原因,是当孩子开始对自己的能力产生自信后,会试探性地用这种能力去影响周围的人和环境。他会发现有些负面语言是‘有力量的’,可以很直观地给他人造成很强烈的刺激。
此时,他并不明白这种行为究竟意味着什么,只是觉得这种话‘管用’,可以在争执中为自己占据有利的心理位置。比起一般的词汇,‘脏话’显然更能引起周围人的注意,从而让孩子产生“自己说话好厉害”的错觉。
因此,专家将儿童这个时期的语言习惯称之为诅咒敏感期。如果孩子顺利地度过了这个阶段,就会恢复正常。但假如家长的应对方式出现了错误,就很可能延长孩子诅咒敏感期的时间,在破坏他童年人际的同时,让孩子的语言习惯‘滞留’于此,产生深远的负面影响。面对这个时期的孩子忍和打都不是好办法。
二、家庭教育里常见的错误应对
1、过度责备让孩子感觉情绪压抑
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说狠话和脏话并不是真的有意去‘诅咒’谁。如果家长过度责备他的所作所为,就会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内心感受没有得到接纳。虽然碍于爸妈的权威性,他好像接受了‘行为规范’,却造成负面情绪的挤压,继而形成更严重的语言和行为问题。
2、家长激烈反应,强化了孩子的不良语言习惯
听见孩子说出‘你是个大笨蛋’‘爸爸是个臭便便’这种话语,如果我们因为内心焦虑而给予孩子激烈的反应,比如:每次只要一听见他说这种话就去喝止,反而会加深孩子对这类词汇的印象。一开始孩子只是觉得说这些话有趣,但渐渐地当他每次都能从父母这里得到强烈反应的时候,孩子就会认定这类语言‘有效果’,形成说狠话的习惯。
3、给孩子‘贴标签’,影响他的自尊
大人世界里的道德和行为规范,并不总是适用于孩子。如果我们以评价一个成人的态度和标准去评价孩子的所作所为,就会形成评价错位,认为孩子这是已经‘学坏了’‘行为恶劣’等等。
如果父母轻易地给孩子贴上这种标签,会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,给他带来深刻的挫败感,继而认定自己如同爸妈说的那样,是‘坏’的。这种方式会给孩子的自尊和自信发展带来严重破坏。因此,父母需要以更加智慧的理解孩子在此阶段的行为,以更加灵活有效的方式来应对孩子的‘语言暴力’。
孩子总爱说狠话,父母别急着打骂,3步引导帮孩子度过诅咒敏感期
1、 接纳孩子说狠话背后的情绪
孩子说狠话的时机其实大多出现在他感觉受挫之后。在语言功能还不完善之前(三岁前),他只能通过肢体动作和哭泣来发泄负面情绪。而现在,伴随着他词汇量的上升,孩子学会了怎样通过语言来发泄。所以,我们不能只处理他说狠话的行为,这样是治标不治本的。唯有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,培养他正确抒发的方法,才能帮助他顺利度过诅咒敏感期。
2、 不要过度反应,强化孩子的‘诅咒’行为
孩子喜欢‘放狠话’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,他发现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起听者的反应,达成自己心理上的优势地位。有时‘冷处理’是最好的应对方式。当我们不做回应,假装‘听不见’这类词汇,而对他正面的语言有更多反应的时候,孩子自然也会转换思路,觉得‘好好说话’更能够表达自己,影响他人。
3、培养换位思考能力
如果孩子已经习惯了‘彪狠话’,我们还可以采取比‘冷处理’更加积极主动的手段。比如,当孩子说‘妈妈就是个大笨蛋’的时候,明确地告诉他‘妈妈懂得很多事情,会给你讲故事,还能给你做好吃的,怎么可能是个笨蛋呢?’‘你这样说妈妈其实很伤心。’
虽然孩子已经发现语言可以‘刺激’别人,当他还不能真正地理解负面的刺激对于一个人而言是伤害。此时,就需要我们通过讲故事、举例子的方式来告诉孩子‘没有人喜欢这种感受’,培养孩子的同理心。
育儿寄语:
在孩子‘放狠话’的背后,其实掩藏了一个有趣又必要的语言发展阶段。想要巧妙地和孩子一起度过他的诅咒敏感期,需要父母接纳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,理解这是在他发展路上的必经阶段。当我们给他更多的支持,培养更好的情绪释放方式,这个时期就会更快、更顺利地度过。
精彩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