父母对孩子的爱不可置否,但是毫无疑问地是,在很多家庭中父母对待孩子时尤其缺乏耐心。在听到孩子哭泣的时候,很多父母会选择直接了当地要求孩子“别哭了”,但是其实父母的这种回应方式却并不能够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,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会导致孩子内心生出更多的失望和沮丧。
女童手卡玩具却一滴眼泪没掉,消防员夸其勇敢,女孩却说妈妈不喜欢看我哭
桃子是一个很可爱的小女孩,性格乖巧的她很讨人喜欢。前不久桃子在玩玩具的时候不小心把手指卡在了玩具的缝隙里,桃子妈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把手指拿出来。无奈之下,桃子妈只好找消防员求助。
虽然说有消防员的帮助让桃子妈安心了不少,不过整个过程却也十分紧张。最终消防员把玩具成功截断,这才把桃子的手指拿了出来。令消防员感到意外的是,这么小的桃子居然一滴眼泪都没掉。于是消防员夸赞桃子说,“小家伙,你真的很勇敢!”
不过桃子接下来的话,却让在场的人有些意外,而桃子妈则是尴尬不已。只听桃子奶声奶气的说道,“我不能哭,妈妈不喜欢我哭的!”孩子童言无忌,在场的大人却心里有些五味杂陈。
原来桃子妈非常反感女儿的哭声,平时只要女儿一哭,桃子妈都会非常严肃地训斥女儿,让她“别哭了”!桃子妈怎么也没有想到自己这一句“别哭了”,居然会给孩子造成如此大的心理阴影,孩子连手指被夹了都不敢掉眼泪。
父母对孩子说“别哭了”,并不能够起到安慰作用,反而会让孩子很受伤
父母在听到孩子哭时,他们最直接的反应就是制止孩子的哭声,父母以为不让孩子哭就能够解决问题,而事实上这并不能够给予孩子心理上的安慰,反倒会让孩子心里很有压力。哭是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,被强行抑制的哭泣会让孩更觉孤独无助。对于成人来说控制情绪都是很难实现的事,父母要求孩子“憋回去”这显然有些强人所难。
当孩子的哭声被父母生硬地制止时,他们的负面情绪将会失去发泄的出口。父母虽然摆脱了被孩子哭声烦恼的窘境,但是孩子却不得不把烦恼和郁闷压抑在心中。时间长了,压抑的情绪很容易成为压垮孩子精神状态的最后一根稻草。孩子的心理压力过大,这也很容易诱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。
父母要求孩子别哭了,这其实也是一种对孩子缺乏同理心的举动,孩子的情绪感受无法被父母所感知,孩子内心的安全感很容易受到消磨。当孩子无法从父母身上获得安慰的时候,他们很容易对父母的爱感到失望,这也使得他们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度受到影响。
比起要求孩子“别哭了”,父母们更应该把安慰说到孩子的心坎里
当孩子哭泣时,父母们应该尽可能地保持自身情绪状态的平稳,不要被孩子的情绪牵着走。当父母可以大方地给孩子一个有爱的拥抱时,相信这要比让孩子别哭了更能够被接受。孩子在哭泣时,被情绪控制的他们根本无法听进去父母的大道理,所以此时父母们最先应该做的是做好孩子的情绪疏导。
“我知道你很难过”,“我知道你有些沮丧”等等,类似这样的“我知道……”句式更加能够让孩子感觉到自己的感受能够被父母所看到。其实这也是父母有共情能力的一种表现,当父母可以认真地对待孩子的情绪表达时,孩子真实的内心需求才能够被尊重和看见。
“没关系,你下次一定可以做得很好。”当孩子因为感受到挫败而崩溃大哭的时候,父母的安抚和鼓励更加能够帮助孩子从沮丧中摆脱出来。相较于要求孩子“别哭了,坚强一点!”对孩子说上一句“没关系”,这反倒能够让孩子的消极情绪得到释放。
父母在管教孩子的时候更加应该懂得把话说到孩子的心里,更加应该对孩子抱有同理心,让孩子可以感受到父母的安慰和温暖。强势地要求孩子“憋回去”、“别哭了”,这显然不是聪明父母的明智之举。孩子的情绪敏感而脆弱,家长们更加应该掌握疏导孩子内心情绪的高效方法。对孩子多一点耐心和用心,相信孩子会容易感受到来自父母的爱和包容。
精彩评论